免费发布信息

文县简介

文县概况

文县县城全景

文县,位于甘肃南陲,坐落在甘、川、陕三省交界处,地处秦巴山地,素有“陇上江南”、“大熊猫故乡”美誉。全县辖20个乡镇,305个行政村,总面积4994平方公里,总耕地面积32.05万亩,其中川坝地5万亩。全县总人口25万。境内气候宜人,属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气候,具有“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特征。年平均气温15℃,7月最热平均24.8℃,1月最冷平均3.6℃,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霜期短,农作物生长期长,全县平均降水量450-800毫米之间。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最高海拔4187米,最低海拔550米。

文县,古称阴平,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周为氐族部落所居,汉置阴平道,三国时魏置阴平郡,是著名的古战场。南北朝时氐族杨氏建阴平国。北周明帝时,统治者决意偃武修文,故封“文”置州,称文州,明洪武四年降州设县,始称文县。文县素有“蜀陇咽喉”、“秦巴锁钥”之称,历史上曾是兵家必争之地,特别是在三国时期,蜀汉将领姜维、廖化曾以阴平为征战雍凉的战略根据地,与曹魏大将邓艾、郭淮屡战于此,留下了邓艾城、姜维城、阴平古道、文昌楼、文昌宫等多处人文景观。文县古为氐羌地,自汉代开始汉人相继流入,唐代没入吐蕃,元与清代都有不同民族流入。历经两千余年的历史变革和民族大融合,目前境内有汉、藏、回、满、羌、壮、朝鲜等12个民族,形成了铁楼白马藏族民俗风情、中寨古曲弹唱、兴隆龙灯、玉垒花灯戏等独具特色的地方民俗文化。

文县自然资源极为丰富,被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称为“复杂的宝贝地带”,俗称“千山万壑藏黄金,两江八河流白银”。境内水能资源丰富。有“两江八河”和360多条溪流(“两江”,即:白水江、白龙江;“八河”,即:中路河、丹堡河、让水河、白马河,马莲河、洋汤河、龙巴河、小团鱼河),是长江水系嘉陵江的重要支流。年径流量达90亿立方米,人均占有水量分别是全省和全国的7.4倍和4.2倍,电能理论蕴藏量303万千瓦,可开发量212万千瓦,约占全省的五分之一,水电能源开发具有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矿产资源丰富。金属和非金属矿藏达20多种,种类多,储量大、品位高。其中已探明黄金储量达300多吨,硅矿1亿多吨,铜金属储量5万多吨,重晶石矿3200万吨。阳山金矿为我国最大的金矿,已探明储量308吨,远景储量500吨以上,开发前景广阔。生物资源丰富。文县素有“植物宝库”和“甘肃的西双版纳”之美誉。境内有经济用材树种500种以上,药用木本、藤本、灌木、草本近1500种,包括银杏、香樟和红豆杉等20多种珍稀树种。有各种动物810多种,包括大熊猫、金丝猴、扭角羚、绿尾虹雉等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獭、猞猁、麝、大鲵等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旅游资源丰富。文县境内山川宜人,既有北国之雄奇,又具江南之秀美。白水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被联合国列为世界人与生物保护圈。文县天池、白马藏族民俗村、阴平古道、白水江自然保护区等一批自然景观,与九寨沟、黄龙寺等世界旅游胜地隔山相映,一线相通,连成了一条黄金旅游线,是一个集自然风光、历史古迹、少数民族风情等综合旅游资源为一体的地方。

2014年,文县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被中国民协命名为“中国白马人民俗文化之乡”,被评省文明办评为甘肃省文明县。


地理环境

区域位置

文县位于甘肃省最南端,地处东径104°16'16''-105°27'29'',北纬32°35'43''-33°20'36''。东西长217公里,南北宽156公里,幅员面积5000平方公里。与四川、陕西交界处,地处秦巴山地,是甘肃的南大门。东南与四川青川、平武县接壤,西邻四川九寨沟县和甘南藏族自治州,北接市辖区武都区。南达成都、重庆,西连九寨沟、黄龙寺,北通武都、兰州。


地貌地形

文县地处西秦岭山脉,南秦岭山带,是新构造运动强烈区,地震活动频繁,地质构造复杂,地表起伏大,岩石祼露,沟壑发育。全境为中高山地和河川谷地地貌类型。西秦岭岷山册脉的两大主脉插岗梁、摩天岭分布于县境南北两侧。从西向东横贯全境,构成了西北高东南低的地势。最低点是东南部中庙乡的罐子沟,海拔550米,最高点是西部堡子坝乡的雄黄山,海拔4187米。由于江河穿越群山,经多年河流沉降和淤积形成了一部分河谷川台地。河谷川地海拔从罐子河的550米——县城的946米——中寨乡新寨村的1600米,地势在阶梯式立体地理结构,沟谷与山顶高差常在1000米以上,山坡坡度在40~60度以上,局部地区至80度左右,形成悬崖峭壁,成为不能利用之地。多数山岭海拔在2700米以上,多数山沟长10~50公里之间。高山重叠,峰谷交错,沟壑纵横,谷地狭窄,超度陡峻,水流湍急。“山上雪花飞舞,山下桃红柳绿”是文县地形的真实写照。根据全国标准海拔1300米以上为高山山地计算,县境内90%以上为高山山地,10%为河谷川地,高山山地为插岗梁山地和摩天岭山地,河谷川地为白水江及其支流河谷川地和白龙江及其支流河谷川地。文县海拔4000米以上面积1.72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03%;3000~4000米面积435.64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8.73%;2000~3000米面积1518.20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30.4%;1000~2000米面积2690.89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53.88%;1000米以下面积347.74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6.96%。


水文

文县主要河流有白龙江、白水江,让水河、丹堡河、白马峪河、中路河、马连河、洋汤河、龙巴河、小团鱼河等均为两江主要支流,另外还有很多较小的河沟溪流汇入。白龙江为嘉陵江一级支流,横贯我县七个乡镇,在文县境内全长104.5公里;白水江属长江三级支流,全长157公里,在文县境内全长127公里,流域面积达2540平方公里,年径流量2.75亿立方米。


气候

文县属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区,为亚热带北缘山地气候,垂直气候差异明显,形成了亚热带、温带、寒带叠次镶嵌的不同气候类型区。年平均气温5-15℃,无霜期260天左右,降水量400--1000毫米,年平均日照数1200-1800小时,无霜期250-310天。总的气候局势是东南部温暖湿润(碧口、中庙一带多年年平均气温15.6℃),西北部湿凉干燥(中寨一带,多年平平均气温10.6℃)。中庙、碧口一带,每年春节期间已经是豌豆开花结实(一年两熟),而西部的中寨山区还是冰天雪地(年仅一熟)。具有夏无酷暑,冬无严寒的气候特点。


自然资源

水能资源

文县是陇南市乃至甘肃省的水力资源大县,有“两江八河”(白龙江、白水江,龙巴河、洋汤河、马莲河、中路河、白马河、丹堡河、让水河、小团鱼河)、360多条溪流,年径流量达90亿立方米,人均占有水量分别是全省和全国的7.4倍和4.2倍,电能理论蕴藏量303万千瓦,可开发量212万千瓦,约占全省的五分之一。境内规划建设水电站132座,目前已建成水电站75座,装机容量111.5万千瓦,年发电量为55.2亿千瓦时,其中,碧口水电站总装机30万千瓦,苗家坝水电站总装机24万千瓦,发展水利水电事业条件优越。


生物资源

文县有国家级和省级自然保护区各一个,总面积为2500多平方公里,境内栖息着大熊猫100多只,有2000多只金丝猴及羚牛、雪豹、大鲵、林麝、黑熊等38种国家一、二级保护动物,全部兽类77种;鸟类275种、一级保护4种,二级保护24种;高等植物2160种,甘肃新记录33濒危珍稀植物珙桐、香果树、红豆杉等617种。

文县有亚热带海洋类鱼资源68种,有野生花卉“黄海棠、红海棠、毛杓兰、西康兰、铁橡树、京山梅、太师、台灯树、紫牡丹、映山红、黄杜鹃、红杜鹃”等100多种。有虫草、贝母、当归、大黄、白芪、天麻、猪苓、杜仲等1260多种野生及人工种植的中药材。

绿色食品有山野菜珍品“蕨菜、薇菜、皇菜、黄花、水蕨、刺嫩芽”等20多个品种。与此同时,拥有珍贵大型林木真菌“蘑菇、香菇、羊肚菌、猴头菌、牛肝菌、松茸、黑木耳、金耳、银耳”等194种。


矿产资源

文县境内矿产资源丰富,被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誉为“复杂的宝贝地带”,素有“千山万壑藏黄金,两江八河流白银”之称。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地处南秦岭成矿带和上扣子地台西缘成矿带交接部位,成矿条件有利,矿产资源较富集,目前已探明矿种32种,其中金属矿产以铁锰铜金等为主,非金属矿种以重晶石、硅石、石灰岩、大理石、毒重石、粘土等为主。全县矿藏储量大,尤其是阳山金矿黄金资源量达308吨以上,全县黄金总资源量达到330.174吨,砂金年产量占甘肃省40%以上;其次是硅、铜、重晶石储量分别达到1亿多吨、5万吨、4200万吨,重晶石潜在资源量5000万吨。


历史沿革

文县,历史悠久,早在原始氏族公社时期已有人类活动,据考古发现文县堡子坝朱家台黄土坪文化遗址。石鸡坝哈南寨坪文化遗址等十处石器时代仰韶文化马家窑类型的文化遗址,还有在乡村发现的“雷楔子”的斧状石具,就是古代人的石斧。古代中国曾分为九州,今文县境地《尚书?禹贡》记载的梁州之域,周时的幽州之境。战国至西汉初为氐族所居.正如《史记?西南夷传》“自冉駹以东北(今四川省阿坝州东北和文县在内)君长什数,白马最大,皆氐类也。”秦朝的统治势力曾达到这一地方,但情况不详。西汉建立之初的汉高祖六年(前201)时置阴平道,为广汉郡辖县13之一《汉书.地理志》。至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开西南夷,为统治少数民族建“以广汉西部白马为武都郡”。此时在今文县仍设置阴平道(秦时少数民族聚居的县称道)属益州广汉郡,为广汉北部都尉,治所其故城在今文县西四里。公元9年王莽称帝,建立新朝阴平为“摧虏”(治所:治即郡县府驻地。后同)、(上述西汉时之情况,系《汉书》记载)。

东汉(公元25一220)在地方建置上略有更安帝永初二年(108)改广汉北部都尉为广汉属国都尉(属国是在少数民族地区设置的行政区划,相当于郡,其军政长官称‘属国都尉’)治所仍在阴平,其下领阴平.甸底(文县西)刚底(今四川省平武)三道。在两汉时期文县境内已有农业生产活动,正如《后汉书.西南夷传》记载:阴平一带‘土地险,有麻田,出名马、牛、羊、漆、蜜’又从铁楼乡强曲出土的汉代文物‘铜洗’和碧口镇响浪汉代墓群中成批铜器足以证明。

三国(220-265)北魏曹丕、东吴孙权和西蜀刘备先后称帝是为三国。阴平一带初属魏,魏建安二十年(215)曹操改广汉属国为阴平郡;蜀汉建兴七年(229)诸葛亮遣陈式攻克武都、阴平二郡,蜀汉阴平郡领阴平、刚底、甸底、广武四县;随蜀汉政权衰败,炎兴元年(267)曹魏大举伐蜀,魏将邓艾攻下阴平后于冬十月便率军从阴平道行无人之地七百余里,凿山通道,造作桥阁,至为艰险,又运粮将匮,频于危殆,艾以毡自裹,从摩天岭推转而下,将士皆攀木援崖,鱼贯而进,至江油蜀守将马邈降,后大战绵竹,刘禅献成都蜀灭。至此阴平便成为军事战略要地。蜀灭后阴平又归属魏隶雍州。(《三国志.魏书.邓艾传》)。

西晋(公元266一316)初年废阴平郡。晋武帝泰始五年(269)复置,属秦州。太康三年(282)废秦州,阴平属雍州,下统阴平、平武二县。晋惠帝元康六年(296)又改属梁州。晋怀帝永嘉六年(312)阴平郡郡守董冲逐太守王鉴,以郡降于“成汉”政权。汉民大部流移入蜀。氐羌人属仇池氐王杨芪搜统治。

东晋十六国(317-420)杨氏世代居住此地,虽先后臣属于成汉、东晋、后赵、前秦、刘宋、北魏等南北政权,接受其封号,但实际上末置郡县。

前秦苻坚时一度于汉晋阴平故城重置阴平郡。杨氏氐族占据甘肃陇南一带达二百多年。历经前、后仇池国(296-442)、武都国(443-477)后的武兴国(477-553)和阴平国(477-580)。据正史记载:南宋文帝元嘉七年(430)六月以冠军将军氐帅杨难当为秦州剌史,九年又加号征西将军、自号武都王,同时派次子杨虎为镇南将军、益州剌史守阴平,后蜀刘宋生擒斩于建康。十年冬月氐王杨难当又侵入汉川一带。十九年(442)宋龙骧将军裴方明攻破杨难当仇池平。杨难当族弟杨广香(时为阴平郡公、葭芦戌主齐太祖)便割地阴平一带立“阴平国”(传七主,120年)。至西魏废帝二年(553)平蜀,在文县西元置阴平郡领曲水一县。又于文县西南置葭芦郡领建昌、正西二县。公元557年北周取代西魏。周明帝二年(558)三月以阴平、葭芦二郡置文州,治建昌。(韩定山《阴平国考》)

隋王朝(581-618)建立后结束了东晋诸国割据局面,成之为中央集权国家,对中央和地方政权采取改革措施,如合并州县文帝开皇三年(583)废芦北、阴平二郡,以建昌、曲水、正西三县属文州。隋炀帝大业三年(607)全国废州为郡,阴平郡辖县曲水、长松、正西三县。实行郡、县两级制。

唐代(公元618-907)历时较长区变革亦大,大体是仅州改郡、郡改州的变革就有四次。一为高祖武德元年(618)改郡为州置文州,治所建于“白马水东,接金珠山”(今文县城关西元)属陇右道。二为太宗贞观元年(627)建立道制文州属剑南道,正西并入曲水。三为玄宗天宝元年(742)改州为郡文州改置阴平郡。四为肃宗乾元元年(758)改郡为州复置文州。唐德宗三年(782)移州治于“高原麻关谷口”(今上城)。德宗贞元六年(790)废长松并入曲水。州县改属山南西道。僖宗文德初(889)改置威戍节度使领文、扶二州。昭宗大顺二年(891)入蜀。唐盛时期文州农业发展快,当时向朝廷贡物有“麸金、绸、绵、麝香、白蜜、蜡烛、柑”还交纳赋税有布、麻等物。据《新唐书》载:文州有一千九百八十户,九千二百五十人。

五代十国(907-060)后唐庄宗同光三年(925)文州领曲水、正西二县,归为蜀地,先后由三个政权所统属:前蜀王建十九年,后唐占川九年,后蜀孟知祥占川三十二年。文州于后蜀清泰元年(934)没。

宋(960-1279)宋太祖赵匡胤废后周恭帝自立皇帝改国号宋,史称北宋。太祖乾德三年(965)灭蜀复置文州领县一曲水,隶西川路。南宋绍兴十四年(1144)改属为利州路。宋光宗绍熙五年(1194)复合,宁宗庆元(1196)又分西路,嘉定三年(1210)又合,十一年(1218)又分西路,理宗端平年间元兵乱州废。据《宋书》载:“崇宁年间(1102)文州一万二千五百三十一户,二万二千七十八人,贡麝香。”

元(1279-1368)朝地方建置始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在宋端平三年(1236)文州在蒙古军战乱中州郡县俱废。元世祖奇渥温忽必烈至元九年(1272)又复置文州,省去县属吐蕃宣慰司脱思麻路礼店文州蒙古汗儿军民元帅府,后裁府仍文州。

明(1368-1644)明将傅友德于明洪武四年(1371)充征虏前军与征西将军分道伐蜀骑出秦陇“修白龙江桥以渡,破五里关,遂拔文州,渡白水江取绵州入蜀获胜”(见《明史》)同年降文州为文县,隶陕西布政司巩昌府阶州领。洪武六年(1371)县又设守御千户所,隶陕西行都司。洪武十五年(1382)改隶秦州卫。洪武二十三年(1390)裁县归所,属阶州辖。洪武二十八年(1395)又改置文县,县城有县令,所城守御千户所为守御。

清(1644-1911)顺治初仍置文县,隶陕西巩昌府阶州辖。顺治十六年(1659)裁去千户所。康熙六年(1667)陕西与甘肃分治,设甘肃行省文县从属甘肃省。雍正六年(1728)开始对部分省、府境进行大调正,文县直隶阶州,县境界己基本稳定。

中华民国(1912-1949)辛亥革命成功建立中华民国,从此结束了我国二千多年的君主制,裁废了清代的府、州、厅制,实行省、道、县三级制。民国元年(1912)甘肃省设七道、七十七县,文县隶陇南道。

1913年后改渭川道,1920年县为行政公署,县知事改称县长。1927年县行政公署改称县政府,基层实行保甲制。1931年文县属于第一行政专员监察公署驻岷县。1940年省政府午重新百厘定三等县。1944年全省调正行政察区域,文县划归第八行政督察专员公署驻武都。1947年省重定为三第县,全县有一百年大计三保,一千一百三十五,一万五千四百零五户,九万零四百六十九人。

中华人民共和国(1949-)一九四九年七月二十六日中共中央西北局批准成立甘肃省九个分区和一个市。武都分区辖武都、西固、文县、康县、西和、礼县、成县七县。地委、专员公署建于西安,八月十七日进驻礼县,十二月十一日进驻武都。一九四九年十二月十一日国民党文县政府县长王泽勉率部投降,文县和平解放。十二月碧口解放,甘肃全境解放。在解放军军事接管委员会的工作下,中共文县县委、文县人民政府相继成立。文县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

1950年文县属武都专区直辖。1950年下设六区四十七乡一百八十三个行政村。1953年改划为九区:兴文、丹堡、玉垒、碧口、临江、梨坪、桥头、石坊、中寨和七十个乡。1955年调正为五区:兴文、丹堡、碧口、临江、石坊和三十五个乡镇。同年五月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改县政府为“文县人民委员会”。一九五七年仍设五区三十五乡二镇,并成立了二百四十六个农业合作社。一九五八年全县将三十七乡镇二百四十六个合作社改建为十一个人民公社:城关、尚德、丹堡、碧口、口头坝、临江、梨坪、桥头、石坊、堡子坝、中寨。同年四月八日国务院决定撤销武都专员公署,文县改属天水专区直辖。一九六一年十一月二十五日国务院决定恢复武都专区文县从辖,同年十一月全县设四个区工委三十个人民公社,城关区:城关、尚德、丹堡、铁楼、刘家坪、横丹、上丹;碧口区:碧口、玉垒、肖家、范坝、中庙、店坝、坪里;临江区:临江、口头坝、梨坪、桥头、老爷庙、罗家坪、屯寨、玉坪、舍书;石坊区:石坊、中寨、堡子坝、季家堡、石鸡坝、马营、新寨公社。一九六二年为二十九个公社和碧口镇。一九六三年十月二十三日甘肃省人委决定甘南的舟曲县博峪公社划归文县,县内置三十一个公社。一九六六年搞通撤销区委。一九六四年全国第二次人口普查文县为十三万七千五百五十二人。一九六八年四月十九日甘肃省革委会批准文县县革命委员会成立。七月七曰武都专区改称武都地区革命委员会文县在辖。一九七六年一月武都地革委决定合并五个公社:坪里并入肖家,季家堡并入堡子坝,玉坪并入梨坪,罗家坪并入桥头,新寨并入中寨全县内置二十六个公社。一九七二年省革委会批准设立碧口镇和二十五个人民公社:城关、铁楼、尚德、丹堡、上丹、横丹、刘家坪、玉垒、范坝、店坝、肖家、中庙、临江、口头坝、尖山、桥头、屯寨、梨坪、舍书、石坊、石鸡坝、马营、堡子坝、中寨、博峪。

1968年至1980年全县的县、镇、公社、街道、大队均改置为“革命委员会“建置。

1980年5月设置;县为人民政府,镇人民政府,公社为管理委员会。据1982年全国第三次人口普查文县共有20.09万人,42411户。

1983年底改置二十四乡为乡人民政府,碧口、城关镇人民政府,全县时为三百零九个行政村。

1984年4月省政府决定文县博峪划归舟曲辖。全县设两镇:城关、碧口,二十三乡:铁楼、尚德、横丹、丹堡、上丹、刘家坪、玉垒、范坝、店坝、肖家、中庙、临江、口头坝、尖山、桥头、屯寨、梨坪、舍书、石坊、石鸡坝、马营、堡子坝、中寨乡。

2004年10月甘肃省人民政府批准撤乡建镇:撤销横丹乡并入尚德镇,上丹乡并入丹堡乡,肖家乡并入中庙乡,店坝并入范坝乡,马营乡上半片并入中寨乡,下半片并入石鸡坝乡。屯寨乡改名天池乡。调正后全县置:三镇城关镇、碧口镇、尚德镇。十七乡:丹堡、刘家坪、玉垒、范坝、中庙、临江、口头坝、尖山、桥头、天池、梨坪、舍书、石坊、石鸡坝、堡子坝、中寨乡和铁楼民族乡。

2014年7月,桥头、临江撤乡建镇,文县共辖6个镇、13个乡、1个民族乡。


行政区划

2014年,文县辖6个镇、13个乡、1个民族乡,305个行政村。1个民族乡:铁楼藏族乡;6个个镇:城关镇、碧口镇、尚德镇、中寨镇、桥头镇、临江镇;13个乡:丹堡乡、刘家坪乡、玉垒乡、范坝乡、中庙乡、口头坝乡、尖山乡、舍书乡、梨坪乡、堡子坝乡、石坊乡、石鸡坝乡、天池乡。

名称

面积(km2

政府驻地

邮政编码

居委会(个)

村委会(个)

村民小组(个)

民族乡

文县

4994

城关镇

746400

7

305

1305

1

城关镇

154

文津区

746400

4

17

64


尚德镇

209

尚德

746400


20

69


铁楼藏族乡

324

铁楼

746400


16

51

1

丹堡乡

518

丹堡

746410


15

57


刘家坪乡

345

刘家坪

746410


4

17


碧口镇

200

碧口中街

746412

3

12

82


中庙乡

282

中坪

746413


19

118


范坝乡

487

田家湾

746411


22

140


玉垒乡

238

玉枕

746412


12

56


石坊乡

132

石坊

746409


14

31


堡子坝乡

280

堡子坝

746405


16

74


石鸡坝乡

252.18

安昌河

746408


17

60


中寨镇

378.82

中寨

746407


20

76


临江镇

113

临江

746401


13

52


桥头镇

222

桥头

746404


23

117


天池乡

277

屯寨

746404


8

36


尖山乡

130

老爷庙

746401


10

40


口头坝乡

217

柳家

746401


15

68


梨坪乡

171

李家坝

746402


22

69


舍书乡

64

板石

746401


10

28



景区景点

文县旅游资源十分丰富,比较著名的有文县天池国家森林公园、白水江自然保护区、文县黄林沟国家湿地公园等。

文县天池景区,位于文县天池乡境内洋汤河源头的雄黄山麓。东经104度44分,北纬33度15分,距离县城西北85公里,湖面海拔1728米,水域面积1平方公里,湖周围方圆约10公里,水最深处105米,天池景区总面积为150平方公里,距离九寨沟风景区180公里。属第四纪地质地震形成的高山堰塞湖,是兰州至九寨沟黄金旅游线上的一个著名的风景区。文县天池是甘肃省独一无二的集高山湖泊、动植物资源、火山地震遗迹、白马氐少数民族风情于一体的著名风景区。后因登唐进士、广昭节度使蹇雷宝将军,平安禄山乱,功成隐退,隐居天池畔,修身得道,卒于此为神,祷雨辄应,沛泽民丰,被宋代皇帝敕封为“洋汤大海平波敏泽龙王”,改成“洋汤天池”.据考证,中国天池受皇帝敕封者,仅文县天池有此一殊荣。相传大禹治水,始于阴平(山为阳,水为阴,水土治曰为平。古阴平道后改为文县,是随大禹文姓也,)天池以“源头无处觅、湖面无落叶、水位无涨落”等自然景观著称于世。

文县天池风光旖旎、景色如画,为文县八景之一,天池四季景色各异,春色恬静、夏季如黛、秋韵斑斓、冬景圣洁。文县天池景区主要由两大景区构成:天池湖景区和黄林沟景区。天池湖景区景点众多,主要有仙女石、狮子峰、象嘴石、捉鱼沟、饮马池、王母浴池、二郎神壁等。

文县天池景区自然资源十分丰富,四周群山岭峦中生长着茂密森林,其中有不少珍稀树种,树干挺拔的云杉,枝叶苍劲的油松,仪表潇洒的白桦,姿态优美的山杨,此外还有冷杉、紫桦、马尾松等。天池密林深处有珍贵的药材,如党参、当归、虫草、贝母、丹皮等,还有不少山珍野味和干鲜果。这里不仅是植物的家园也是动物的乐园,这里栖息着国家一类保护珍稀动物,有大熊猫、金丝猴、羚羊、金钱豹等,此外还有香獐、青鹿、野猪、狗熊等出没林间。鸟类的种类更为繁多,有观色动物红嘴仙鹤、绿尾虹雉、蓝马鸡、红腹锦鸡、鸳鸯等,有听声动物百灵鸟、画眉鸟、松鸭鸡、杜鹃鸟、布谷鸟、娃娃鸡等。百鸟争鸣、啼春歌秋。

文县碧口古镇景区,位于甘肃最南端,陕甘川三省交界处,素有“甘肃的西双版纳”和“陇上小江南”之称。碧口镇地处白龙江下游,国道212线贯穿镇区,距离兰海高速公路余家湾接口16公里,距离兰渝铁路姚渡镇境内的青苑火车站18公里。地理位置东经105度14分,北纬35度45分。这里南邻四川广元市,北接陕西宁强县,是甘、川、陕重要的物质交流集散地之一。海拔高程620米,年平均气温15.6℃,年降雨量800—1200毫米,无霜期260天,属亚热带湿润气候类型,区域内河谷纵横、山脉交错、雨量充沛,森林覆盖率为66%。境内有大熊猫、羚牛、金丝猴、大鲵等珍惜动物繁衍生息;有珙桐、水杉、银杏、香樟等国家保护珍贵树种;有茶叶、核桃、黑木耳、白木耳、香菇、蕨菜、薇菜等优质农副土特产。2006年被评为甘肃省第一批“甘肃历史文化名镇”。2013年,凭借悠久的历史,雄厚的经济基础,优美独特的茶园和水库风光在众多参选乡镇中脱颖而出,被评为“甘肃十大魅力乡镇”。

碧口历史上为氐羌少数民族活动区域,汉武帝开西南夷后始入国家版图,隶属益州刺史部广汉郡辖。唐宋时期,碧口称为碧峪河口,以流入碧口的碧山沟水而得名。明清时代,长江的航运沿嘉陵江一直通到碧峪河口,是南北物质交流的集散地,白龙江上的最后一个码头,书写过辉煌的商业贸易历史。这里南通巴蜀,北达陇陕,人口流动频繁,巴蜀文化、秦陇文化在这里交融、碰撞,摩擦出一串串五彩缤纷的火花。清朝至民国年间,碧口是甘肃的四大名镇之一。

区域集自然风光、历史古迹、少数民族风情等综合旅游资源为一体,碧口水库水文景观、滨江公园十里风情线、碧山公园爱国主义教育园区、碧峰北路和碧峰水景观工程、伊斯兰教清真寺民族风俗、石龙沟农家乐茶园风光、碧峰沟山水自然风光、李子坝茶园风光及保护区等一批旅游自然景点、人文景观与九寨沟、黄龙连成一条区域合作黄金旅游线。

文县白马河景区,位于甘肃陇南市文县铁楼藏族乡,白水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是东亚最古老的部族白马人最主要的聚居区。境内山峦叠嶂,林海苍茫,生活在这里的白马人能歌善舞,粗犷豪放,至今还完整的保留着古朴原始的民族文化和独具特色的民俗风情。这里的白马人村寨传统建筑保留相对完整,民居依山而建,错落有致,特色鲜明,廊桥、古树、流水相得益彰,古老而神秘。

白马人是古代氏人的后裔,据上海人类研究所研究发现,白马人是5万年前自非洲大陆迁徙而来的东亚最古老部落。他们的文化原始古朴,丰富多样,尤其以傩舞“池哥昼”最为典型。池哥昼是至今还遗存在白马人生活中古老且具有原始风貌的群体的祭祀舞蹈,既原始古朴,粗犷豪放,又充满了神秘的宗教气氛和浓郁的娱乐色彩,是集“舞、歌、乐”为一体的民族民间艺术,2008年被纳入国家级非物质性文化遗产名录。白马人的宗教信仰、婚丧嫁娶、歌曲舞蹈、手工技艺、民间文学、特色饮食等文化内容丰富,特色鲜明。目前,白马河景区已经发展成为感受自然风光、体验白马文化,吃住游为一体的具备食、住、行、游、购、娱基本旅游要素的综合性景区。主要景点有:草河坝白马魂白马民俗体验广场、池哥昼传习所、白马民俗文化博物馆,石门沟云瀑、玻璃悬空栈道,邱家坝原始森林等。

白马河景区自然资源十分丰富,植被覆盖达到75%以上,负氧离子富集,不仅银杏、杜鹃等珍稀植物随处可见,茂密的原始森林中还栖息着大熊猫、金丝猴等珍稀动物。境内主要树种还有云杉、油松、白桦、冷杉、紫桦、马尾松等,珍贵中药材有党参,当归、虫草、贝母、丹皮等,山野菜有羊肚菌、空筒菜、蕨菜、水蕨、木笼头、石盖菜等,野生动物有羚羊、金钱豹、香獐、青鹿、野猪、狗熊、红腹锦鸡等。

白马河景区云雾缭绕山间,走兽行于树下,百鸟歌于枝头,更有穿着民族服装的白马姑娘小伙行走于道路,优美的白马山歌萦绕山谷,神秘古朴的池哥昼粗狂豪放,原始的火圈舞热情奔放,每天都吸引着来自五湖四海的游客体验游玩。


地方特色

特产

文县出产大量农业特色产品,不但种类多、分布广,而且产量高、品质优。近年来,县委、政府按照按照“尊重规律,提质增效,扩大规模,强化科技,健全市场,壮大龙头,打造品牌”的总体要求,结合县情实际,强化措施,因地制宜,大力推广以旱作农业、蔬菜无公害栽培、有机茶叶栽培、中药材GAP栽培、水产网箱养殖为主的农业新技术,加快蔬菜、茶叶、药材、库区水产养殖和规模化畜禽养殖发展,以示范点建设和产业基地为抓手,加快培育农业特色产业。目前,全县已形成了以核桃作为覆盖全县的长效主导产业,油橄榄作为近期主导产业,茶叶、纹党、蔬菜、花椒、水产作为近期见效的重点区域产业,并使一批特色产品发展成为名优地方品种。“谷云春茶叶”、“阴平冬枣”和“贾昌柿饼”获得绿色产品认证,文县绿茶、文县纹党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文县中寨纹党产区代元有限公司获准使用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专用标志企业,文县纹党获得地理标志保护标识。其中:核桃产业总面积37万亩、产量6000吨、产值1.44亿元;油橄榄产业总面积9.27万亩、产量172.5吨、产值172.5万元;花椒产业总面积25万亩、产量3000吨、产值2.1亿元;茶叶产业总面积7.1万亩、产量41万公斤、产值5180万元。


名小吃

文县群众依托多样化的农作物和农业特色产品,融入独特的地域文化物质,创造出具有浓郁地域特色的饮食文化。各色小吃争奇斗艳,主要有米皮、面皮、洋芋搅团、箭头子、面疙瘩、酸菜面片、豆花面、凉粉、油茶、包谷面搅团、洋芋丝丝饼子、卷膜、炒卷膜、肉夹馍、碧口臭豆腐、米粉、豆丝、小笼包子、牛筋面、黄豆面、玉米拌面饭、臊子面、小豌豆面、八宝粥等。


文县人民政府网址:http://www.lnwx.gov.cn

客服电话

0939-6117133

工作时间 周一至周六 8:00-17:30

客服QQ点击咨询

手机App

陇南信息网手机App

手机版

陇南信息网手机版

微信订阅号

陇南信息网微信订阅号
技术支持:陇南码尚科技
陇南信息网为陇南互联网、电子商务事业发展助跑!
Copyright © 2005-2019 0939.cn All Right Reserved 甘公网安备 62122302000008号陇ICP备1900278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