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发布信息

西和县简介

西和县概况

西和县县城全景

西和县隶属于甘肃省陇南市,因古西和州而得县名。位于甘肃省东南部,陇南市北端,东临徽县、成县,南依武都区、康县,西北与礼县交界,东北接礼县、天水秦州区。面积1861平方公里,总人口43。24万人(2014年末),辖9镇11乡,共384个村委会,10个社区居委会。


地理环境

地貌地形

西和县位于甘肃省东南部、陇南市北端,地处西秦岭南侧长江流域嘉陵江水系西汉水上游,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西北属梁峁沟壑区,地表起伏平缓,土质肥沃,东南属岭南山林区,峰峦叠障,山岭陡峻。境内平均海拔1692米。


水文

西和县有大小沟壑6496条,总长3917。2公里,其中集流成沟的325条,汇流成河的7条(太石河、漾水河、石峡河、洛峪河、马元河、晒经河、大柳河)。除太石河由西向东注入西汉水外,其余以薤匪山、横岭山、香山为分水岭,东、南、北三向分流,东向直入嘉陵江的有马元河、晒经河,南流的有洛峪河、石峡河,北流的有漾水河、大柳河,均注入嘉陵江,一级支流为西汉水,故西和河流总属嘉陵江水系。县境内主要河流历称“一水七河”。西汉水发源于天水市秦城区齐寿山。向西南流经小天水、盐关、祁山堡,绕香山东麓,于蒿林乡卢家庄入西和境内,又东南流至大桥镇桑家河村流入成县、康县界。总长160公里,流域面积5941。77平方公里,多年平均流量27。06立方米/秒,径流量91641。42立方米。县境内长36。8公里,流域面积194。91平方公里。年平均输沙量35。444万吨,平均侵蚀模数1818。46吨/平方公里。《山海经》所载“山番冢亡山,汉水出焉”中的汉水即西汉水。


气候

由于地跨暖温带边缘和中温带两个气候带,西和县气候垂直差异性较大,小气候区域明显,季风气候显著,气温低而偏湿。年平均气温8。4℃。全年日照时数1731小时,无霜期156天,年降水量533毫米,降水时间集中在7—9月,降水量年际变化大。县内气候差异较大,总的特点是:东部及低海拔区温暖干旱,无霜期长;南北部和高海拔区寒冷阴湿,无霜期短。降水分布随高度、地形、纬度而差异大,大致为中东部多于南部和北部。


自然资源

水能资源

全县入境水资源量年平均8。388亿立方米,其中西汉水干流入境水资源量7。894亿立方米,支流太石河入境水资源量0。494亿立方米,出境水资源量为9。069亿立方米。地表水资源量为自产水资源量与入境水资源量之和,全县多年平均地表水资源总量为10。863亿立方米,其中西汉水干流区为9。246亿立方米,占全县多年平均地表水资源总量的85%;漾水河区0。7064亿立方米,占全县多年平均地表水资源量的6。5%;石峡河区为0。5519亿立方米,占全县多年平均地表水资源总量的5。1%;马元河区为0。359亿立方米,占全县多年平均地表水资源总量的3。3%。

地下水来源于黄土梁峁区,主要来自大气降水的补给。河流河谷主要由地表水渗漏补给,其次为大气降水田间水的渗入。全县浅层地下水资源总量为5563。5万立方米/年,地下水主要集中在漾水河谷川区,藏量不多,并且出水量小,且开采利用又受到经济、技术条件的限制,实际可利用水量仅是很小的一部分。地下水天然补给量为0。56亿立方米,水资源总量为17。36亿立方米。西和县水资源总量过境水占水资源总量的85%以上,在水能开发方面有着很大的开发潜力。


动物资源

全县有野生动物5纲14目31科60种,主要分布于林区、林缘区、荒山灌丛区域。以哺乳类动物、鸟类居多,鱼类和两栖类动物较少。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有大鲵、红腹锦鸡、刺猬、野猪等


植物资源

全县森林植物的种类有111科376属1080种。其中:国家保护的二类植物有杜仲、银杏、水青树、连香、鹅掌楸5种,三类保护植物有厚朴、华榛、粗榧、红豆杉、领春木、猕猴桃、云杉、漆树、紫荆、天麻、大黄、党参、西贝、国槐14种。这些资源主要分布在林区地带,数量较少,处濒危状态。观赏植物32科75属84种。


矿产资源

矿产资源富集,曾被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称之为“宝贝的复杂地带”。有铅、锌、锑、铜、铁、金、银和大理石、石灰石等金属矿产和非金属矿产,其中铅锌矿已探明的储量为3564万吨,金属量264万吨;锑矿已探明储量为522万吨,金属量15万吨,为全国第三大锑矿;黄金已探明储量为3200万吨,金属量66吨。


历史沿革

西和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据考证,县境北端长道镇西汉水河谷南岸的宁家庄古文化遗址属七千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它与秦安大地湾、天水市赵村同属近年我国考古界突破性成果。宁家庄遗址是陇南地区迄今为止所发现的最早的人类遗址,属仰韶文化范畴。西峪坪遗址属仰韶、齐家文化。揽桥遗址北距县城50公里,出土文物具有寺洼文化典型特征,属于古代氐羌民族文化遗存,为研究氐羌民族在西和的活动及仇池国的渊源提供了宝贵的实物佐证。

先秦时期,县境北部是秦人的活动区域,先后为西丘、西垂、西县所辖,是秦人养马发迹之地;县境南部为氐羌所居。秦汉时期,北部为西县所辖,南部为武都郡所辖。汉末时,白马氐族重聚仇池,振兴族类。三国时期,诸葛孔明挥师北伐,六出祁山,两度过境。魏晋南北朝时期,杨氏氐羌以仇池山为中心建立政权,史称“仇池国”,前后达358年之久,行政区划也因战争频繁而变化多端。伏羲文化、仇池文化、三国文化、乞巧文化等内涵丰富、独具特色的地域民俗文化在这片土地上交相辉映,异彩纷呈。

隋唐时期,北部置长道县,属秦州,南部先后置上禄、汉禄县,属成州。北宋置长道县,并改为岷州所辖。南宋时期,关陇一带为宋金鏖战的前沿,1139年,南宋朝廷被迫移岷州治所于长道县白石镇(今县城北部)。1142年,宋金议和,因岷州“岷”字犯金太祖完颜旻的名讳,遂将原和政郡(岷州)首字改为和州。后因淮西已有和州,将此“和州”前冠以西字,加以区别,故名西和州。此后政局域界历经变迁,但西和之名仍沿用,明洪武10年,改州为县,移治于今城;崇祯9年,因战祸移治上城(西峪乡上坪村);清康熙43年(1704年),扩建南城,又移治今城。民国初基本沿袭清制。

解放前,西和、礼县部分地区先后交错划治。解放后,西和先属武都专区,1956年改属天水专区。1958年9月,西和、礼县合并为西礼县。1961年恢复原西和建制。1985年改属陇南地区(即今陇南市)。


行政区划

西和县辖9镇(汉源镇、长道镇、何坝镇、姜席镇、石峡镇、洛峪镇、马元镇、大桥镇、西峪镇),11乡(石堡乡、苏合乡、卢河乡、兴隆乡、稍峪乡、晒经乡、十里乡、蒿林乡、太石河乡、六巷乡、西高山乡)。


风景名胜

西和山川秀美,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旅游资源丰富,开发前景广阔。“仇池古国遗址”因其悠久历史,神奇传说,俊秀景色而中外驰名,早在五千年前的上古时代,《开山图》云:“仇池山四绝孤立,太昊之治,伏羲生处”,华夏人文始祖伏羲就出生于仇池山主峰伏羲崖,今日仇池山,突兀特立,千峰浮动,红岩如霞,奇峦竞秀,山下江河奔涌,峡谷古秘幽深,是游人步行探险,寻古探幽的绝佳去处。晚霞湖国家4级旅游景区水色绮丽,湖光山色,景色宜人,可供游客泛舟垂钓。境内还有“圭峰秋月”之称的云华山,有“塔山烟云”之称的塔子山,有“峰腰石龛”之称的八峰崖,有“九眼鼎沸”之称的九眼泉旅游景点,县城两山隍城森林公园和观山植物园绚丽别致的自然景观十分诱人,这些景观与天水麦积山、四川九寨沟遥相呼应,连成一线,旅游开发前景十分广阔。


地方特色

特产

西和县特殊的气候和地理环境,孕育了大量的农业特色产品,不但种类多,分布广,而且产量高,品质优。近年来,西和立足县情实际,按照“产业抓特色、基地抓规模”的工作思路,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市场为导向,以资源为依托,充分发挥比较优势,突出特色,因地制宜,大力发展马铃薯、中药材、经济林果、畜牧养殖、蔬菜五大区域特色优势产业,全县特色产业基地规模不断壮大,产业发展水平稳步提升。在学习借鉴外地先进经验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形成了以农业专业合作社体系建设为核心,以土地流转服务、公共品牌服务、农业科技服务、农业社会化服务和农村金融服务为支撑的“1+5”现代农业发展新模式,促进了马铃薯产业的规模化、集约化、科技化、品牌化、社会化和市场化发展,实现了全县马铃薯脱毒种薯全覆盖。在“1+5”现代农业发展模式的带动下,全县特色产业规模和效益不断提升。截止2014年底,全县马铃薯种植面积达到41。5万亩,中药材种植面积达到5。61万亩,经济林果栽植面积达到52万亩,蔬菜种植面积达到4。98万亩。

西和是典型的传统农业大县,全县药用植物资源丰富,道地性强,适宜生长的中药材有358种489味,特别是西和半夏品质优良,曾获第十五届中国杨凌农高会“后稷奖”,2004年西和被农业部评为“中国半夏之乡”。近年来,西和把中药材产业作为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和增加农民收入的一项主导产业来抓,按照“扩基地促规模、提质量促增效、抓龙头促带动、树品牌促营销”的总体思路,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大力推进中药材产业开发,初步形成了以半夏为主导,带动党参、黄芪、猪苓、淫羊霍、当归等大宗中药材全面发展的中药材产业发展新格局。


名小吃

西和地处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交融之地,在文化上既有巴蜀文化特质,又有秦文化特质。西和的饮食更是兼具南北特征,却又有所创新。西和的面食颇有特色,特别是杠子面、锅盔等特色小吃为西和所独有,其他还有面皮、凉粉、洋芋丸子、饸饹面、砂嵌烧饼等。


西和县人民政府网址:http://www.xihe.gov.cn

客服电话

0939-6117133

工作时间 周一至周六 8:00-17:30

客服QQ点击咨询

手机App

陇南信息网手机App

手机版

陇南信息网手机版

微信订阅号

陇南信息网微信订阅号
技术支持:陇南码尚科技
陇南信息网为陇南互联网、电子商务事业发展助跑!
Copyright © 2005-2019 0939.cn All Right Reserved 甘公网安备 62122302000008号陇ICP备1900278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