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是社会稳定与发展的
“储水池”和“压仓石”
建设美丽乡村
让农村人居环境日益改善
让农村群众生活更加美好
关系到广大农民的切身福祉
农村社会的文明和谐

越来越多村庄展示出了
各自不同的魅力
岸门口镇朱家沟村
朱家沟,距康县县城8公里,全村207户,785人。因村民大多为朱姓,故名朱家沟。位于岸门口镇政府河对岸、风景秀美的燕子河畔,属燕子河流域和牛头山系。
2016年朱家沟被列入第四批中国传统村落保护名录,2020年1月被评定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2020年7月入选为第二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
“望得见山、看得见水、留得住乡愁”用这句话形容朱家沟村最贴切不过

在朱家沟村口
有一棵1800年树龄的麻柳树
见证过中国共产党康县首次党员会议
和康县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
这是一段光辉的历史
也是朱家沟厚重的红色底蕴
在朱家沟村中央坐落着朱家大院
这是一座四合院
青石台阶,象拱石鼓
还有高大的门楼等
穿越了百年时光让人瞬间感觉时光倒流如今,朱家大院被完好保存
成为康县清代民居的活化石
不仅留住乡愁
也让朱家沟的乡村旅游
多了一份厚重与吸引
一颗古树
一座古宅
一段故事
绘就了一幅美丽乡村新画卷
漫步朱家沟古村落
一条条宽宽窄窄的小巷
一栋栋夯土房、老院落尽收眼底

朱家沟以乡村旅游为着力点
大力发展旅游产业
沉睡的历史和红色的基因被重新唤起
开发成让全体村民
都能享受到发展红利的
珍贵“乡宝”
在历经沧海桑田的变迁后“活”了起来美了起来

人来了,村活了,业兴了
村民们的生产生活方式也在发生着转变
昔日“开门见山”的村民们
现在已经变成
乡村旅游产品和服务的“供给者”
乡村旅游还使贫困家庭劳动力
在家门口实现就业
拓宽了贫困群众稳定增收渠道

长坝镇福坝村
福坝原名付坝
因村民多为付姓而得名
后来因取美好寓意
更名为福坝
随着“一带一路”美丽乡村会址落地康县
福坝村作为主场馆的后院
逐步打造成了今天的美丽福地
青瓦土墙石板路幽长
柴火灶台家乡味浓郁优美的风景环境
浓厚的文化气息完善的基础设施和谐的生活氛围都变成了这里最让人留恋的风景

复古的乡村气息和
不远处“一带一路”美丽乡村论坛会馆
简约的现代风格交融碰撞
让人耳目一新
而优美的风景环境
浓厚的文化气息
和谐的生活氛围
也都变成了这里最让人留恋的风景

福坝村的自然慢生活
处处显露出古朴纯真、
恬淡静谧、原汁原味
有故事、有情怀的本真形态
乡愁、记忆、闲适、美景
这些无一不让福坝
成为人们休闲度假、旅游观光
寻觅乡愁的绝佳去处
长坝镇山根村
诉说着过往的故事
诉说着过往的悠悠岁月

置身其中
浓浓的乡音乡愁油然而生
村内,古树、老宅、古道
相互交融、古意浓浓
村外,山水、林木、花草
自成一派、舒适怡然

纷至沓来
村里的乡绅们用画笔
在墙上粉刷想象力
也绘就了村民们心中的愿景
在屋舍、在石丛、在墙角在每一个可创作的天地每一幅画、每一个老物件都充满了浓浓的乡愁铺展了美丽乡村的新时代梦境

沿着小路一路向前
修复还原的打铁房、榨油房、石磨房
陶艺馆等各类民俗文化体验场所
散落在村子里的各个角落
能深刻感受到
康县民居建筑风格的精致秀美
和人民追求耕读文化、安宁恬淡的
田园生活氛围
长坝镇花桥村
小桥流水 青山环抱
白墙青瓦 诗意田园
漫步村落中
行走在幽静的青石巷道
仿佛走进了一幅水墨画中
也纾解着心底那抹淡淡的乡愁

来到花桥村你会发现
原生态建设“美容”法
不仅改善了村民的居住环境
还让人们从许多老物件上
感受到浓浓的乡愁

生长在村头的一棵千年菩提树
据说
原本是两棵树
后来被雷电击中
两棵树长在了一起
所以从树形看
下面是两根,中间成为一根还可以近距离看到黑天鹅
沿着“花桥”走过了
自东向西而流的“倒淌河”
眼前是一座座错落有致
干净整洁的院落
依山而建、古朴自然

守护绿水青山
建设美丽乡村留住美好乡愁欢迎来到美丽康县(整理/记者黄娅琦)监制:杨丽君 责编:肖 红
编辑:黄娅琦校审:马丽红


网友评论